首页 资讯 正文

泉港区政府主要领导看望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

体育正文 161 0

泉港区政府主要领导看望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

泉港区政府主要领导看望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

  动动手指就(jiù)能申请救助,周末课堂传出琅琅书声,“一元裁缝铺”飞针走线传递(chuándì)温情……在武荣大地,一幅以“扶帮行”为(wèi)底色的民生画卷正徐徐铺展。

  在柳城街道霞东村(dōngcūn),工作人员正在教86岁(suì)的王敬阿婆使用智能护理床。

  去年,泉州市被定为全国服务(fúwù)类社会救助试点城市,南安市(nánānshì)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南安市党代会(dǎngdàihuì)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均对“扶帮行”提出(tíchū)明确的工作要求,着力打造县域特色品牌(pǐnpái)。去年以来,南安市聚焦“弱有(yǒu)众扶”“学有众帮”“善有众行”3个专项服务,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政府救助+志愿服务+慈善帮扶”的一体化“链式服务”格局,以“物质+服务”多元化(duōyuánhuà)救助服务方式,让社会救助内涵更加丰富、更有温度,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kùnnánqúnzhòng)的需求和期盼。

  深化“弱有众扶(fú)”织密社会民生保障网

  “特别好(hǎo),新家特别好,大家都很好!”日前,在仑苍镇园美村(měicūn),61岁的(de)洪蒙珠带着患有精神残疾的儿子,在邻居们的祝福声中搬进了新家。明亮的客厅里家电齐全,这对流浪14年的母子终于实现了从(cóng)“生存”到“生活”的跨越。

  这场跨越要追溯到去年寒冬。仑苍村村“两委”在巡查时发现一对母子居住在未完工的(de)空房子里。“这就是(shì)我们寻找了(le)14年的洪蒙珠母子。”园美村村“两委”成员李春挺回忆,当时,这对母子衣衫褴褛,眼神中满是疲惫与(yǔ)无助。他们居住的地方没有门窗,也没有水电,一张废弃的床垫、一个破沙发(shāfā)就是全部家当。

  补办证件、带去医院(yīyuàn)看病、申请低保……确认身份后,园美村村“两委(liǎngwěi)”紧急对这(zhè)对母子展开救助。市民政局、仑苍镇政府了解核实情况后,立即给予急难型(xíng)救助2000元,并在今年2月将洪蒙珠母子纳入低保。

  这对母子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安家。“同根同源,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母子!”面对12万元的房屋修缮(xiūshàn)费用,园美村顶堡五房宗亲会发起(qǐ)为洪蒙珠母子修缮旧厝的捐款倡议(chàngyì)。大家踊跃捐款,短短(duǎnduǎn)20天就凑齐了全部款项。更令人动容的是,施工(shīgōng)期间,不少宗亲还主动承担起了修缮监管工作,并陆续为这对母子添置了家电、家具。

  如今(rújīn),洪蒙珠的儿子已在当地(dāngdì)一家(yījiā)卫浴厂就业,每月有稳定收入。这场从单一物质救助转为“物质+服务”综合救助,生动诠释了南安“弱有众扶”的民生温度。

  这样的(de)温暖故事正在南安各地上演。柳城街道霞(xiá)东村86岁的王敬阿婆通过适老化改造,用上了智能马桶、防滑扶手、智能护理床等设施;全市超3.5万人次困难(kùnnán)群众享受到政府购买的专业服务;177户困难家庭通过24个造血式帮扶(bāngfú)项目实现就业增收……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南安创新构建的社会救助(jiùzhù)服务体系:横向打破部门(bùmén)壁垒,纵向贯通市镇村三级,数字赋能打造“一键救助”平台,形成“主动发现-精准救助-持续帮扶”的闭环机制。

  当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正(zhèng)迎来(yínglái)人生的“柳暗花明”。

  聚焦“学有(xuéyǒu)众帮”树立公益助学新风尚

  周六清晨,罗东镇银河新城社区的小学生(xuéshēng)小刘像往常上学一样背起书包,但今天的目的地不是学校,而是社区里的“周六助学(zhùxué)课堂”。在这里,他和(hé)其他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一起参与心理互动游戏,笑声(xiàoshēng)不断;隔壁教室,低年级的孩子(háizi)们则开心地上了一堂音乐课。这样的温馨场景(chǎngjǐng),如今已成为南安多个乡镇困难家庭学生周末生活的真实写照。

  2024年(nián),为(wèi)深化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南安首创“周六(zhōuliù)助学课堂”模式,以银河新城社区为示范点,指导学校和社工机构志愿者为低收入困难家庭学生开设免费课业辅导。

  “我们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视(zhòngshì)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市民政局社会救助(jiùzhù)科负责人介绍,课堂(kètáng)组建“专业教师+公益组织+社会志愿者”教学团队,除了常规的作业(zuòyè)辅导外,还开设(kāishè)了心理健康、南音艺术、绘画书法等课程。自2024年11月启动以来,课堂已覆盖7个乡镇,惠及学生超1800人次。

  “周六(zhōuliù)助学课堂”是南安聚焦“学有众帮”,树立公益助学新风尚的重要(zhòngyào)举措。为构建更加完善(wánshàn)的助学体系,南安构建了“政府(zhèngfǔ)主导(zhǔdǎo)+社会参与+基金会运作”奖学助学网络,通过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捐赠图书文具等多种方式,帮助困难学生圆梦。2024年以来,南安市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累计(lěijì)投入助学助校资金达2992万元。

  更令人暖心的(de)是,南安还针对困境儿童(értóng)实施了“生活帮困+心理帮扶”双线保护行动,通过开展“点亮微心愿”“福蕾行动计划”等活动,为(wèi)困难儿童打造精准化、温情化的成长支持体系。

  推进(tuījìn)“善有众行”构建全民慈善大格局

  在(zài)梅山镇鼎诚村,“一元裁缝铺”悄然演绎着新时代的(de)文明善举。走进位于鼎诚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爱心小屋,墙上整齐悬挂着缝扣、锁边、换拉链、改裤脚、补破洞等介绍服务品类的牌子。一位身着红马甲的巾帼(jīnguó)志愿者(zhìyuànzhě)坐在缝纫机前,全神贯注(quánshénguànzhù)地缝补衣服。几名阿婆拿着自家衣物,坐在一旁排队等候。

  “以前补一件衣服(yīfú)得专门跑到镇上,来回6公里,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村民蔡阿婆(āpó)拿着刚补好的衣服,连连(liánlián)称赞。随着年龄的增长,蔡阿婆的视力越来越差,连衣服都补不了,这间便民裁缝(cáiféng)铺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如今,这间由爱心(xīn)人士(rénshì)捐赠缝纫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de)裁缝铺,让旧衣“焕新(huànxīn)”的同时,也形成了公益“微循环”——每次服务只象征性地收取1元,收到的钱,一部分用于补贴裁缝铺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费,剩下的钱则会积攒下来充实公益资金(zījīn)。站内还贴心配备了医药箱、爱心诚信伞、便民工具箱等,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暖心驿站。

  同村的“爱心农家店(diàn)”则聚焦困难群体的温饱需求(xūqiú),书写着另一段温情故事。通过(tōngguò)党建引领,该店为村里的五保户、低保户(dībǎohù)每人每月免费提供40斤大米,再由党员志愿服务队送货上门,搭建起服务困难群众的“连心桥”。

  从(cóng)“一元裁缝铺”的巧思,到(dào)“爱心农家店(diàn)”的担当,鼎诚村坚持党建引领,紧扣(jǐnkòu)村情实际,围绕“1+6+X”模式,全力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构建“15分钟服务圈”,从日常“油盐酱醋茶”到生活(shēnghuó)“衣食住行闲”,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村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鼎诚村(cūn)的实践是南安(nánān)聚焦“善有众行”,构建全民慈善(císhàn)大格局的缩影(suōyǐng)。南安出台活动(huódòng)方案,市镇村三级协同联动,全方位开展“大爱南安慈善有我”宣传活动,引导各界力量参与,实现侨捐连续31年超亿元、南安籍企业家捐资连续14年超亿元;创新推出登台举牌捐赠模式,2025年新春慰问困难群众(kùnnánqúnzhòng)举牌启动仪式上,举牌金额总计584.2万元(wànyuán);同时(tóngshí),打造“15分钟慈善服务圈”,建设爱心驿站等平台,联动65家社会组织和122家企业开展“慈善手拉手”,将慈善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记者(jìzhě) 王丽清 李想 通讯员 林金莲 黄惠莲 文/图)

泉港区政府主要领导看望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